打印

[探索] 【人文】“王羲之后人”草书出土,这才是根正苗红的魏晋笔法,99%的人没见过![8P]

0

【人文】“王羲之后人”草书出土,这才是根正苗红的魏晋笔法,99%的人没见过![8P]

米芾曾说:“草书若不入晋人格,辄徒成下品。”而“晋人格”的代表便是“琅琊王氏”一族的草书。可惜的是,“二王”传世草书多为摹本和刻本,已无真迹存世;王珣的《伯远帖》虽是真品,但字数寥寥,又不适合作为“日课”久学,这可难倒了后世的学书者。



宋代以前的书家学写字,一般是靠家传、师承、自学三种途径,而“家传”无疑是效率最高、成果最明显的。但王羲之对笔法的“保密性”极为重视,他嘱咐儿子“不可示诸友”“千金毋传”。不少专家认为,王氏家法“大白天下”要等到智永写八百本《千字文》之时。



而在近期,台北故宫公布的一部法帖,改变了世人的认知,此作便是王羲之曾外孙、“江左第一”谢灵运的《草书册》。众所周知,谢灵运擅长诗文,李白对他极为崇拜,以致于“诗掩书名”,据史籍记载“灵运诗、书,皆兼独绝,每文竟,手自写之,文帝称为‘二宝’。”



这部《谢灵运草书册》全卷纵约25厘米、横超过了5米,洋洋洒洒100余行、近2000字,它填补了魏晋无巨幅草书传世的遗憾,同时也是“陈郡谢氏”唯一存世的作品,书法价值不言而喻。其内容为谢氏自作诗文,有的从未见于史籍记载,文学价值也难以估量。



这部作品不论是字数之多、保存之完好,还是笔法之丰富、用笔之成熟、文人气息之浓郁,都胜过陆机《平复帖》和王珣的《伯远帖》,被启功称为“六朝草书之翘楚”。谢灵运是东晋六朝草书的“集大成者”。他融合了“琅琊王氏”“陈郡谢氏”两大书法世家的草法精髓,将二王、谢安、谢玄等人的笔法化为己用。



他这部作品以细腻精到、潇洒妍美著称,兼有草隶、章草、行草笔意,其风格影响了后世姜夔、王宠、祝枝山等人。《谢灵运草书册》起笔多露锋直入,落笔后以中锋而行,继承羲之“一搨直下”“绞转连带”的技法。笔画极具质感,圆劲灵活,筋骨内藏,收笔干脆利落。



结字欹侧生姿、险中求稳,既有中宫紧实、纵长修整的纵势处理,也有外拓舒展的横势,因字赋形,较王羲之草书更显自由天成。行气中可见情绪起伏。唐代李嗣真《书后品》评其书:“如芙蓉出水,自然可爱”,点出其去雕饰、存本真的特点。



这部《草书册》笔法上纠“机械临帖”之弊,结字上示范欹侧而非怪诞的平衡法则。将山水的灵动感、文人的自由心融入笔墨,不论是笔法还是境界,都有助于我们增加草书内涵。



而今,我们将此作进行了超高清1:1等大复制,见此作如见原作,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,以便于临摹和欣赏。

TOP

当前时区 GMT+8, 现在时间是 2025-5-26 07:02